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下载中心  |  English
网站首页 疫情防护 中医诊疗 中医养生 中药科普 名医名家 杏林典故 体质辨认 老年保健 访客留言 下载中心
栏目导航
中药科普
根茎类
全草类
果实类
菌藻类
中医养生
养生基础
运动养生
四季养生
膳食养生
气功养生
中医诊疗
诊断基础
针灸推拿
刮痧拔罐
望闻问切
老年保健
疾病防治
老年心理
老年饮食
联系我们
地址: 中医药知识传播平台
电话: 086-21-12345678
传真: 086-21-87654321
邮箱: YunXinCMS@126.com
网址: http://www.yunxincms.com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信息 > 刮痧拔罐 > 夏日炎炎易中暑 刮痧解表又清暑
产品名称:夏日炎炎易中暑 刮痧解表又清暑
产品详细说明

夏日炎炎不少人选择以“冷”法攻之,如开空调、喝冷饮、吃西瓜等。实际上,在传统中医疗法中有不少解暑的妙招,刮痧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刮痧可将郁积在体表的湿热与气滞宣泄出来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刮痧,既可补又能泻

刮痧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蘸上植物油或清水,在体表沿着经络的走向,从上到下、从内往外进行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细小的出血斑点,状如沙粒,也被称为痧斑或痧痕。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能调动人体的气血运动,引邪出表,疾患由里走表,通过自身溶痧,调动自愈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暑为夏季主气,由于天气炎热,如果不注意避暑,很可能会引起中暑的现象。发生中暑之后,最典型的症状为头晕目眩、出虚汗,严重的还会导致晕厥和休克。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高温天气加上劳累过度,导致人体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

通过刮痧可让体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气血循环,则可达到散热的效果,也可将暑湿之邪及时“刮”除,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此外,在中医理论中,常说“虚则补,实则泻”。但刮痧的奇妙就在于,它既可补又能泻,可谓补中有泻、泻中有补。除了解暑,它还能起到解表驱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扶助正气、促进代谢、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缓解身体不适。

痧斑,色深未必

刮痧后留下的痧斑颜色重,就说明体内的“火”大?有人认为,紫色到黑色之间的痧色,代表身体里寒气重;鲜红到潮红色之间的痧色,代表体内有风、湿、热;而淡红色的痧色,则通常被视为正常情况。其实是不能单凭出痧的颜色判断病证的寒热轻重。

出痧的过程是一种毛细血管受外力挤压后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而使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血管受刺激后血管扩张,可使身体内的瘀浊、邪气疏散,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临床中,有些人的痧斑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人甚至刮不出痧……痧斑的深、重、浅只是一项参考依据,具体还要靠施术者现场观察。但的确可通过出痧部位的不同、痧斑形态的不同判断健康状况。

凡经络循环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的,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有病变。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好;痧色暗红,呈斑片状或瘀块,多为里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

随着刮痧的治疗,痧斑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是有效的;无病者或属于减肥美容保健刮拭者,一般无明显痧象。

哪些部位和疾病不能刮

刮痧不仅对解暑有很好的疗效,还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的适用病症包括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乳腺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湿疹、落枕、咽喉疼痛、耳鸣等外科、五官科病症,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高血压等经络不畅的病症。

一般来说,刮痧部位主要在背部,有时亦可选择在颈部、前胸或四肢进行。然而,眼睛、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等部位,以及出现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是不能刮痧的。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可以刮痧。如体型过于消瘦者,局部皮肤有病变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全身浮肿者,孕妇,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等,要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此外,过饥或过饱,过度疲劳或醉酒者,也不应大面积进行刮痧。那么,小孩能不能使用刮痧疗法呢?也是可以的,但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部禁止刮痧。

刮痧注意事项

在刮痧的过程中,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刮痧时应注意手法轻重,由上到下顺刮,并通过蘸植物油或清水保持肌肤润滑,避免干刮而刮伤皮肤。

2.在刮痧前后24小时内不能喝酒、不宜剧烈运动。出痧量大或刮全背者,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饮食指导,刮痧后以清淡饮食为主,以提高新陈代谢,排出痧毒。

3.刮痧后,被刮部位4小时内不能吹风受凉及碰水,当天洗澡必须使用热水。

4.哺乳期者慎刮,若实在需要刮痧,被刮后五天内不能哺乳。

(本文转载自中国中医药网)

友情链接: 新华网 | 人民网 | 交通部 | 铁路总公司 | 中国天气网 | 百度 | 新浪 | 江西省卫健委 | 
地址:中医药知识传播平台  电话:086-21-12345678    
CopyRight © 2024 中医药知识传播平台  版权所有